2023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
首场预赛将于6月28日—29日
在伊金霍洛旗开赛
(相关资料图)
作为国内首个全领域氢能创业大赛的首届比赛,2022年举办的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,邀请了多位以院士专家和领导为代表的中国氢能“最强大脑”, 带来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精彩观点,为氢能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考。
干勇
中国氢能联盟战略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
氢能纳入中国的能源结构中,特别是能源结构的调整中,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。对于“双碳”的支撑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愈加凸显,我们进入氢的社会是人类的必然,在能源的起始端,把可再生能源不能上网,或者可再生能源专门用来制氢都是可以利用的,形成了一个绿色氢能体系。在终端使整个用能变得绿色低碳,正好解决了当前大家担心2050年左右整个地球的温度上升的问题,这是它的意义所在。
刘国跃
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、董事长,中国氢能联盟理事长
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是中国氢能联盟深入贯彻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和“创新驱动”战略,积极落实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,强化氢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生态,促进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的重要探索。
刘亚芳
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
构建高质量创新体系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。目前,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氢国,氢气年产量超过3300万吨,已初步掌握了氢能制取、储存、输送、加注和燃料电池等各环节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,全国20个省区市已发布氢能规划和指导意见,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、环渤海三大区域氢能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。必须坚持创新发展道路,持续加强基础研究,鼓励技术创新,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。并在工程应用中迭代升级,努力加快从跟跑到并跑,乃至于领跑的转换。保持产业链、供应链安全稳定,实现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李勇
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
氢能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欧盟、美国、日本和韩国等主要发达国家,均将发展氢能作为未来新能源技术创新的重大战略方向。我国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已正式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体系,当前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群稳步推进。氢能在化工、电力、冶金等领域的应用逐步展开,氢能发展正蓬勃兴起。
陈剑
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任
自2020年9月提出2030年碳达峰,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以来,促进新时代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,在百年变局与疫情交织的大背景下,今年以来,我国能源系统低碳绿色转型不断提速,国家密集出台多项新政,直指氢能源领域。氢能作为运用广泛的二次能源,已经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。我中心将发挥推动企业协同创新的组织人才优势,支持中国氢能联盟团结、凝聚、激发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活力。在氢能专精特新企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,为加快发展我国绿色能源和低碳转型,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作出新的贡献。
赵豪志
青岛市委副书记,市政府市长、党组书记
氢能是未来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,青岛也是全国最早开展氢能产业研发和示范应用的城市之一,氢能产业正加快发展未来空间十分广阔。
彭苏萍
中国氢能联盟战略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、中国工程院院士
建议中国氢能联盟牵头推进三个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,一是借助于氢能领跑者行动和世界氢能青年科学家大赛,促进技术交流及测试服务平台的建设。二是借助于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,强化氢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生态,促进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。
余卓平
中国氢能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、同济大学教授
我们这次举办的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,有120多家氢能企业及项目报名参加,有30多家企业依托多方位的优势在预赛中脱颖而出。其中,40%的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,70%的企业来自于加氢和燃料电池领域,73%的企业集中在长三角、京津冀和大湾区这些地区,而这些企业的核心特征,是以产业链核心技术自主化为目标,90%的上榜企业都已初步打造了IP的矩阵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体系。
刘建国
中国氢能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、华北电力大学氢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
氢能的产业链非常长,需要重新建立这个产业链,这里面就需要我们很多的创新力量。要想实现这种创新,就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,包括政府、科研单位以及资本结合之后,才可能使得创新往前推进。我们氢能联盟就可以起到把这些科研单位、氢能的公司,还有政府以及一些资本,做好一个桥梁的工作。
相约6.28鄂尔多斯伊金霍洛
向世界展示中国的“氢”力量
▼
关键词: